内循环的挑战和大健康产业的创业投资机会

最近这个月,大家对于中国经济内循环的讨论很多,个中不乏意见领袖。看衰意见认为这是中国主动和美国脱钩,要闭关锁国;相反的意见则认为这是中国经济从投资和外贸依赖转向国内消费经济的必然。我在弈邮2020第四期《新冠病毒:全球动荡时代的企业生存》对未来全球贸易格局的动荡有所阐述,地缘政治的争端和去全球化将在未来一直存在。因此,未来以内循环为工作重点,逐步优化外循环的而形成的双循环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思路。外部挑战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而实施内循环所需要的内部基础条件是我们被耽误的功课。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策略以及内循环的新经济格局,健康养生、基础医疗保障科技化、国产替代进口、以及家庭医疗将迎来巨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

虽然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已从1978年高于60%的贫困级别进入低于30%的最富裕级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消费占GDP 总量的增长会达到国际认可的健康水平。事实从过去几年的消费数据来得知,目前老百姓还是以衣食类基础消费结构为主,服务性消费的增速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增速而大幅增长。同时,在供给侧改革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从经济内循环的维度来看,消费者是否愿意消费?消费者是否有钱消费?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本土产品买单?我们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  

  1. 大部分的中等收入家庭的收支结构决定了他们在服务型消费方面精打细算。在过去5年中,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落后于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是这些方面必要支出。而逐年增加的通货膨胀,导致中国一半以上的家庭只能维系基础性消费。
  2. 虽然即将过去的5年的供给侧改革卓有成效,但是卡脖子技术的缺失、全国范围内产业政策扶持地区性差异、和产业内低成本的竞争,使得我们的产品在质量和品牌方面竞争力不强。
  3. 国家的现代化治理还在路上,社会公义、法治、产业资源管理方面的矛盾依然需要时间去逐一解决才能让创业、投资、消费信心更足。

随着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不断推进,也使得整个大健康行业遇到前所未有发展契机,产业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大健康产业开始逐渐形成闭环,并且其商业模式开始凸显――整个行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二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老百姓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也逐步提升,市场前景广阔。

  1. 在医保政策和支付问题逐步改革的前提下,以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为核心元素的医疗新基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10年。从宏观政策层面分析,医疗新基建以医疗资源覆盖、医疗能力提升、健康保健为抓手,按照《健康中国2030》的行动规划,逐步建立起以10公立为半径的医疗、健康管理、健康消费的闭环产业体系。
  2. 在5G建设提速、区域医疗大数据融合、和医联体大力推进的前提下,家庭医生、互联网医院、社区健身将在内循环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医护体系。家庭的医疗消费也逐步从有病看病(Sick Care)过渡到家庭医护(Home Care)。家庭在健康娱乐方面的消费会逐年增长。
  3. 国产替代进口目前无法做到一刀切,尤其以GPS 所垄断的卡脖子技术方面,中国将在医疗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尖端技术的学习方面,通过内循环下的市场需求、创新的国际人才引入政策,通过“人类卫生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国际医疗产业合作。
  4. 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给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和并购给予了安全的退出通道。同时,金融领域的高压反腐、影子银行的清理整顿、和国有母基金的市场化运作等要素,都给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融资创造了先机。

 2019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融资总额约3196.2亿人民币,轻微回调但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势头仍然强劲;2020年Q1全球医疗健康融资总额84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在整个新经济领域中,医疗健康是最活跃的投资领域。2020年Q1中国新经济融资最活跃子行业前十名的排行中,生物技术和制药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明显处于首位,医疗器械处于第三位、医疗信息化处于第十位。A股IPO提速,尤其是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广,使得大量生物医药公司上市退出成为可能。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