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的好吗?中国睡眠障碍市场如何跑出一家独角兽
背景
3亿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为什么到现在没有一家独角兽,到底是市场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创新出了问题。
话题
- 如何通过创新产品管理睡眠?
- 线下的睡眠中心为什么跑不起来?
- 线上的睡眠管理APP为什么增长乏力?
沙龙回音壁
从历史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缓慢但肯定会受到媒体、政府、企业和公众更多关注的话题。2018 年至 2025 年间,数字医疗行业预计将以30%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在数字医疗领域使用人工智能时,增长更为强劲(同一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 50%)。在心理健康领域,许多初创公司应运而生,并创建了数字解决方案来解决各种疾病和障碍,包括抑郁症。
一. 客户端:抑郁症娱乐化筛查或咨询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比如一些轻测试等。
二. 国家有政策目标要求,如何从民政社会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和社区投资等达到这一要求,关键点是围绕卫健委政策导向的执行。围绕抑郁/焦虑/睡眠/老年痴呆等内容的技术发展认知水平低,包括对现有知识掌握应用,意识程度和就医主动性三个方面。比如教育,小学强调心理健康科普,中学要开始筛查。
已经下发财政拨款 2018年,10-15元/孩子肯定会推动这一市场。
准入门槛:医教结合方式肯定受到临床、卫健委监管,所以要看新技术的稳定效果。很多新技术都在做临床试用,只是还没有达到市场的推广。
三. 精神疾病的数字疗法,抑郁症相关的数字化产品的市场推广。从行业来讲,市场商业化和产品维度。市场需要分解成消费者和购买者的人群。抑郁症大部分人群分为两大类: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消费者和购买者存在差异。未成年人群,2B行得通但付费能力有问题。付费能力掌握在家长,70/80后是缺乏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和诊疗意识的人,所以对这类家长的教育是一个突破口。
年轻成年人群:比如大学生,刚毕业人群支付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免费或和低价格自助化的服务。30岁以上慢病患者等也有很多治疗需求,但这一群体谁来付费?美国是保险来付,保险为了降低支付率有动力进行市场教育。而在中国抑郁症是没有加入到商业保险类别,只能靠公共卫生机构。未成年人抑郁症的筛查没有好的技术很难筛查到。
成年人患者很容易筛查到但转化到治疗很困难,很多心理咨询师等没有危机干预技能也是高风险因素,所以市场和政策层面都需要创新跨领域诊疗技术来辅助。
产品创新两个维度:筛查工具的创新;干预方式的创新
四.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产品的技术迭代但还没有产生更好的商业模式。
总结:
1.太娱乐化说明对严肃筛查技术产品等的认知教育力度还不够,获取不够便捷。还需要加强市场教育。
2.政策支持力度强,财政拨款也在加强,承接执行机构部门怎么落地是关键。
3.从支付群体和消费群体分析抑郁症市场,需要有更好的产品服务针对不同人群。
4.商业模式对标技术创新不断更进,预测未来在精神心理学科上会分化出新的专科科目,产生全新商业模式。